博物馆环境监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5-24 01:52:46| 来源:| 编辑:| 点击:8次
博物馆环境监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对于博物馆、图书馆、资料馆、档案管等馆藏类场所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中。然而,馆藏类场所与商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存在不同之处,它不仅要保障人们所处环境的舒适,更要关注馆藏环境对于展品与古书的保管是否友好。那么博物馆环境监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接下来上海环境监测仪器厂家智能科技就为大家解答。
一、温湿度监测
博物馆文物库房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馆藏文物保存和管理的两项重要因素。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发展,很多博物馆已经成功对传统文物库房进行了新建和改建,主要采用现代恒温恒湿设备调节和控制文物库房温湿度,对藏品保护管理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受地区差异影响,目前还没有制定出符合各个区域应用的控制措施。为了提高文物管理质量,必须及时对文物库房温湿度进行分析和控制,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措施,促进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二、二氧化碳监测
对于展厅空气的清新程度,二氧化碳含量是一项重要指标,在现代中央空调系统中,一般会安装二氧化碳检测探头,用于检测展厅空气的清新程度。但是,二氧化碳对于文物保护意义怎么样呢?一般情况下,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大约是400-500PPM,参观人多时,二氧化碳浓度会达到600PPM以上。多出200PPM会对文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真的那宝物来做实验,但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制定了一项规定做出了解答。敦煌研究所不允许游客在洞窟内拍照的公开理由并非怕照相损害壁画,而是说停留摄影会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狭小洞窟内的温湿度很容易因为人员滞留而变化,加之同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都会对壁画造成损害。由此可见,博物馆室内二氧化碳的监测是很有必要的。
三、臭氧、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PM10、PM2.5检测
大气环境质量高低或者好坏,常用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大小来具体衡量,每个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某种污染物的多少,称为该种污染物的浓度。我国于1982年首次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82),此标准按地区类别执行三种等级的标准。对于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等,执行一级标准;对于居民区、商业与文化区等,执行二级标准;对于工业区、交通枢纽等,执行三级标准。1996年和2000年,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修订。2012年2月29日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三次修订(GB 3095-2012)。此次修订和上次修订标准相比,进行了如下内容修订:(1),将三个环境分类功能区改为两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2),增设了颗粒物PM2.5(粒径小于等于2.5 μm)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3),调整了颗粒物PM10(粒径小于等于10 μm)、二氧化氮、铅和苯并[a]芘等的浓度限值。
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于2002年11月19发布,2003年3月1日实施。以下是和博物馆有关的几个指标的限值表。
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
至今并没有国际统一的博物馆环境质量标准,各国也没有制定出国家级博物馆环境质量标准,只有少数博物馆和档案馆根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在区域的气候变化规律,所在城市的环境质量情况,和运行空气净化设备的经济实力制定了自己的环境质量标准。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博物馆室内环境标准是参照汤姆森(Thomson)先生1986年出版的《博物馆环境》(第二版),他在书中建议博物馆室内二氧化硫气体浓度不超过10μg/m3(4ppb),二氧化氮气体浓度不超过10μg/m3(5ppb)的要求,臭氧气体浓度不超过2μg/m3(1ppb)的要求。
在室内环境监测受到关注的今天,智能科技作为环境监测领域的专业厂商,一直以来也为不同场景下的环境监测提供定制化的方案。博物馆环境监测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对馆内温度、湿度、光照、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碳、VOC、甲醛、噪音、氧气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并将采集数据实时地传送给监控终端和显示终端,使管理人员及来客能够通过监控终端及多媒体显示屏查看环境数据。为有效的博物馆环境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能及时发现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图书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图书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的存放环境;同时,也为来客建立一个“看得见”的绿色健康空间。
- 上一篇:医院废水存在什么样的特点
- 下一篇:初中高效空气过滤器容尘量的对比分析